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朱老四换位思考,小朱瞻基骑大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

    朱权听出来了,他也能明白朱棣的想法。

    怕自己抢了他儿子的皇位。

    不过,朱棣现在不过才四十出头,按照自己父皇的年纪,还能有三十年左右的在位时间。

    就算有差距,也不会太多。

    到时候,自己也差不多五十了。

    这个年纪退,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知道,这也是朱棣最大的诚意了。

    自己不能再得寸进尺。

    想想其他藩王,朱棣对自己已经够好了。

    “多谢四哥!”朱权道。

    “哈哈,兄弟之间,有什么话说开就好了。”

    “何必见外!”朱棣道。

    听到这话,朱权有些不好意思。

    “永乐一朝,一定要肃清草原。”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你我兄弟,齐心协力,给子孙后代打下长久的太平。”

    朱棣起身走到朱权面前,伸出了手。

    后者见状,抓住朱棣的手。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似乎是在宣誓。

    “好,我愿意跟四哥一起肃清草原。”朱权道。

    “哈哈,好!”朱棣大笑。

    今后永乐一朝的史书上,宁王朱权的篇幅,绝对不少。

    这,也是朱棣给他的补偿。

    他把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兄弟两个敞开谈了之后,朱棣明白了朱权对自己的怨气,朱权也明白了朱棣的难处。

    当然,朱权也明白,朱棣做出这么大的改变,有一个人肯定出了不少力。

    因为他了解朱棣,这位兄长,可不是什么好人啊!

    不过他并不知道,杨轩做的这一切。

    除了不想浪费他的才能之外,还有就是想让老朱家重亲情这个优点传下去。

    同时,也是让朱棣给朱高煦做个榜样。

    万一两兄弟今后真的因为皇位闹出矛盾,也能念及亲情,不下死手。

    …

    削藩一事在朱棣手上变的如此简单,诸王的兵权就这样给收了回来。

    除了宁王朱权。

    其实诸王也知道,朱权能有这待遇,主要还是人家投资的早。

    锦上添花,可比不上雪中送炭。

    杨轩知道朱棣的处理结果后,只是微微一笑。

    接下来的日子很是平静,朝局已经稳定了下来。

    去年的秋粮丰收,让朝廷回了一大口血。

    自洪武二十年杨轩培育优良粮种取得效果后,老朱在这方面就没少投资。

    后来又加强对肥料的研究。

    十多年下来,也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

    不然,洪武朝后期,老朱对外动兵好几次,还怎么给朱允炆留下丰厚的遗产。

    可惜,一场靖难之役,全给败光了。

    甚至大明朝的经济,也遭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朱棣登基之后,只能收拾烂摊子,对外,也只能暂时采取防守策略。

    毕竟现在的国情根本不支持。

    好在,这一年多来,民生,经济,恢复的都很快。

    如今的大明,粮食产量比历史上更多,极大的改善了大明的财政情况。

    受灾地区,也能得到朝廷很好的赈灾。

    此外,对于运河,朱棣也准备派人着手疏通。

    因为他若要北征的话,那么粮草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他是要从京城发兵的,走上千里才能到北平。

    这从陆地上运粮的消耗太大了。

    走水路,更快,也能节省消耗。

    所以,这运河对于朱棣来说,是必须疏通的。

    正好,夏粮已经收获,朱棣便拨了一些款子去疏通运河。

    同时,对于京营,朱棣也进行了整编改制。

    主要改编为了三大营。

    分别为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

    神机营的装备主要以火器为主,人数只有数千,另还配了一千骑兵。

    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组建的骑兵部队,人数远远不止三千。

    至于五军营,则是由精锐骑兵,步军组成的野战军,是明军王牌中的王牌。

    其统帅就是手下大将,张玉。

    由于历史上的东昌之战并没有发生,所以张玉也没有战死。

    而三千营这支骑兵部队,朱棣一分为二,分别由宁王朱权和汉王朱高煦统帅。

    他给了朱权兵权,但也用自己的儿子去牵着,平衡。

    毕竟,这个时代,骑兵的战斗力,那可是众所周知的。

    就在这一系列事情中,时间一晃,便来到了永乐二年。

    开春之后,举行了永乐朝第一次科举。

    朱棣按照老朱最后定下的科举政策,每个省份都有学子录取,以平衡南北。

    此次科举,总共录取了数百人,填补了不少各部门不少空缺。

    毕竟,洪武朝老朱最后杀的人头滚滚,很多部门都缺人。

    尽管朱允炆登基后,在建文二年也举行科举,填补了不少空缺。

    但靖难之役下来,也死了不少。

    最后朱棣入主京城,也清算了一批人。

    这也导致了各部门都有缺人的情况。

    此次科举,录取这么多人,就是为了缓解这一情况。

    随着各部门都补充了人手,杨轩也终于能喘口气了。

第13章 朱老四换位思考,小朱瞻基骑大马[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