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镇国公(3)[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处。

    朱瞻基的丧事,朱祁镇的登基大典,都花了不少钱。

    现在的国库,也说不上富裕。

    “国库没钱,这是你们户部的事。”

    “叫苦的话,不要在我面前说。”

    杨轩先训了户部尚书,接着话语一转。

    “不过,这段时间,事情多,花费也大。”

    “钱嘛,户部出一部分,内帑再出一部分。”

    闻言,户部尚书一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也不是不识大局,但身为户部尚书,职责之内的事他还是要做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成了杨轩用来杀鸡儆猴的鸡了。

    他心中有些郁闷。

    现在国库虽然像他说的不富裕,但是一两百万两白银还是能拿的出来的。

    朱瞻基留下的小金库,钱也不少。

    杨轩看过账本,一千万两白银是有的。

    毕竟宣德一朝下来,也就最后打了一场大仗,总体上花费不是很大。

    再加上现在皇庄一点也不少,这些收益可都是直接进了内帑的。

    要知道,整个四//川省,一半左右的土地可都是皇庄,再加上这些年来,明里暗里买的田地,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这么说,整个大明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除了土地的收益,皇帝还有其他产业收入,所以朱瞻基你这么多年下来,才能攒下这么多钱。

    可能就连户部都不知道,朱瞻基的小金库里有多少钱。

    不过现在这些钱都归杨轩调配。

    见户部尚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杨轩又看了一圈百官,最后目光投向张太皇太后和胡太后。

    “太皇太后,太后,您二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他询问两人的意见。

    他虽然有朱瞻基给予的绝对权力,辈分也高,但这二位在场,他就不可能越过两人,直接做决定下令。

    不然,他和历史上的那些权臣有什么区别。

    “哀家不懂这些,不过既然镇国公和诸卿已经商议好了,那就这么办吧!”

    张太皇太后开口说道,很给杨轩面子。

    至于胡太后,她也是一样的说辞。

    现在婆婆在世,她的话语权并不高。

    并且,以他的性子,也不喜欢这些。

    杨轩点了点头,然后面向百官,道:“既然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没什么要说的,那就这么办!”

    “接下来涉及到的各部门也要相互配合。”

    “是,镇国公!”下方的百官齐声道。

    随后,杨轩和百官便商议起了今年的施政方针。

    总体上还是延续朱瞻基时的政策,一切以求稳为主。

    对此,百官也都是欣然接受,对杨轩的感观也好了不少。

    他们还真怕杨轩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搞事。

    接着,户部尚书再次站出来,说了今年的各种预算,一些并不合理的花费被杨轩给驳回了。

    不过最后下来,杨轩又从内帑拿出来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填补空缺。

    “这些钱是从内帑出的,待各地赋税运抵京师之后,需第一时间还,户部可不要忘了。”

    杨轩看着户部尚书说道。

    此话一出,百官也是愣住了。

    什么时候内帑的钱也需要还了?

    自从老朱那个时候开始,不管是皇帝的内帑还是国库,其实都是当做国库用的。

    皇帝也没有将内帑和国库分开,都是当做自己的钱在用。

    这里要点名批评老朱和朱老四。

    “镇国公,此举可没有先例啊?”

    户部尚书第一个表示反对。

    把运到国库的钱运到内帑,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每一任户部尚书,不仅要管好国库,还要负责从皇帝的内帑中扣钱。

    这都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从皇帝的内帑中扣出的钱越多,这个户部尚书就越受尊敬。

    “公是公,私是私,不可混为一谈。”

    “此前由于各种原因,内帑与国库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合理的现象。”

    “从此以后,公私要分开。”

    “皇室的支出,全由内帑支出,如皇子公主的婚丧嫁娶等,国库不再出一文钱,同样,国家用钱,也不再由内帑出。”

    “如皇帝大婚,登基大典,皇后的册封大典此类属于国事的,依然是从国库出钱。”

    “若是国库的钱不够用,又想让内帑掏钱,那就以户部的名义打借条。”

    “另,皇帝不可将国库的钱用作私用。”

    “总之,今日我们就是要商议出一个章程,将国库与内帑分的清清楚楚。”

    下方的户部尚书等各部门大员,听到这话,纷纷陷入了沉思。

    户部尚书则默默计算着这样分清楚的话,是优是劣?

    诚然,这样分清楚之后,皇帝就不能再向国库伸手了,每年也能节省下不少钱,但同样,户部也不能再向内帑伸手了。

    要钱就得打借条。

    完事儿还得还!

    不还?那下次就别想借了!

    沉默中,各部官员的目光基本上都在户部尚书的身上,看着后者浑身不自在。

第3章 镇国公(3)[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