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章 发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p; 他之所以不把地价压到最低收购,不就是为了给灾民一条生路嘛!

    和老祖微服私访期间,他也见过许多人间惨剧。

    对于那些抢走百姓生路的人无比憎恨。

    人,怎么能这样可恨呢?

    小皇帝收购土地,要的只是土地的所有权,灾情过去之后,还是会让灾民在原来的土地上耕种。

    他这样大把撒钱收购土地,使得在受灾地区,百姓卖儿卖女的情况少了,地主士绅兼并的土地少了。

    不过,相比于整个大明的土地,五百万两也就只能收购几十万亩。

    要知道,整个大明能耕种的土地超过了十亿亩。

    一半就是五亿亩,随着人口的增长,海外白银的输入,田地的价格相比于洪武永乐时期上涨了不少。

    光靠购买达成土地国有化的目的,注定是漫长的。

    但这又不能不做。

    不过,再加上其他办法,也能缩短这个时限。

    比如,被小皇帝抄了家的那些官员,其土地全部被收为了皇庄。

    光这些土地的价值,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现如今皇庄的土地,大多都是没收的抄家的官员,或地主士绅的。

    就比如永乐时期,杨轩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不知道处理了多少对抗国策的士绅地主,以及犯事的官员。

    他们的土地,全成了皇庄。

    估摸着加起来,有一两个省份的规模了。

    整个大明才多少个省?

    若是像杨轩这样再搞个几次,达成将大明一半土地转为皇庄的目的好像也不是很难完成。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真要这么搞的话,绝对要生大乱子。

    总而言之一句话,土地国有化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在受灾的地区收购土地,是为了将土地的所有权收到皇帝手中,给百姓一条活路,同时抑制地主士绅兼并土地。

    毕竟,大明能耕种的土地实在太多了,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哪怕是杨轩留给小皇帝的四千多万两白银,全砸下去,也溅不起多大的浪花。

    大头,还是要靠抄家没收。

    再说摊丁入亩,这个政策也只能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解决。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到了空子,该兼并土地,还是会兼并的。

    顶多就是成本比以前高了。

    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没有人不想让自家的地越来越多。

    要知道,大多数人有了钱之后,第一想法就是多买几亩地。

    这是流淌在血脉中的。

    哪怕是在后世,也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这个“买”字变成了“承包”。

    几百万白银砸进灾区买地,这很难不引起注意。

    尤其是那些没有买到地的士绅地主们。

    他们有的本就是官员亲族,有的攀附了大官。

    这个情况被他们告诉自己背后的官员之后,很快就在官场之中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因为一些官员相互交流过后,发现遇到的情况都是大差不差。

    同样是有人拿着大把的银子在不同的灾区买地。

    而且这些人来历很是神秘,一时半会儿竟然查不出来。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小皇帝出动了那么多人手,百官迟早是会发现真相的。

    正统十年末,官员们终于发现,在灾区收购土地的人竟然是当今皇帝。

    他们经过统计,发现皇庄的规模已经超乎想象了。

    户部尚书更是调阅查看了往年的农税收入。

    别看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但那引入了新的作物,粮食总产量上升了。

    如果抛去新作物以及粮食增产的因素,农税的收入就是逐年递减的。

    尽管这个趋势还很缓慢,但也足够让人警惕起来了。

    手握相当一两省的面积的可耕种土地,这每年的收益可是相当巨大。

    尤其是今年又查抄了那么多官员的家产,没收了那么多的土地。

    来年皇庄的收益就更多了。

    这么多的钱户部连个影子都没有看见,去哪儿了还用说吗?

    怪不得皇帝那么有钱呢,原来在这儿啊!

    不少官员都已经有了危机感,其中以户部最甚。

    若是让小皇帝继续这样下去,那么这全天下的土地都要变成皇庄了,户部跟谁收税去?

    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农税是占大头的。

    没了农税,国家财政必然要出问题。

    什么?没钱可以跟皇帝借?

    杨轩在的时候是定下了这么一条规矩,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

    国库为公,内帑是皇帝私人的,负责宫中这几万人的吃喝拉撒。

    但跟皇帝借钱,是要打借条的,完事儿了还要还。

    对于不少官员来说,这简直就是在割他们的肉啊!

    虽然,这钱也不是他们的。

    在不少官员看来,皇帝的钱就是国家的钱。

    毕竟,这个国家是你皇帝陛下的,我们做臣子的只不过是个打工的。

    国家需要钱花,你这个皇帝不掏钱谁掏钱?

第151章 发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