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乱世浮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阁]https://m.miaoshuge.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己说情,李嗣源恐怕早就收到了李存勖赏赐给他的美酒或白绫。多说一句,李嗣源有一个女婿可是在中华历史上堪称大名鼎鼎——石敬瑭!
李存勖第一个想到的平乱主帅当然不是被他所严重猜疑的李嗣源,可奈何之前他派出去的人都不中用,他最后也是没办法才选择了李嗣源。领兵出征的时候,李嗣源可没想过要篡位自立这种事,他是一心想着要为李存勖扫平叛乱,可他还没和叛军交战,叛军那边却主动过来归附他并说要拥立他当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李嗣源极力地反抗过,他甚至用计逃脱了“贼窝”并打算亲自去向李存勖请罪以证清白,但他所有的挣扎最后都在各种复杂且严峻的情势下变成了无用功。面对骑虎难下之境,李嗣源最后在石敬瑭等人的怂恿下决定占据汴州(后来的开封)以求自保并寻求自立。
李存勖得知消息后为此而大怒,他随即就下令御驾亲征前去和李嗣源进行正面对决。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早已失去军心的他竟然在行军路上遭遇背叛,好多禁军的将士都不愿为他效命继而开始纷纷逃亡。见事已至此,李存勖只得返回了洛阳。更让李存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谋划着与自己儿子李继岌的东归大军合攻李嗣源时,禁军将领郭从谦因为私仇发动了宫廷兵变。纵然李存勖曾经是天下无敌的战神,但这时候的他已经势同孤家寡人,当叛军冲入皇宫时仅有十余名亲兵跟随在他的左右。在交战中,李存勖身中流矢并因此而一命归天。身为一代战神且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最后连个全尸都没有落下——忠于他的一名伶人为了让其死后免受侮辱,于是便把他的尸体给火化了。
郭从谦发动的这场兵变最后反倒是便宜了李嗣源,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进入了洛阳并在众人的劝谏和拥戴下登基称帝。李嗣源称帝后还算厚道,他不但以天子之礼厚葬了李存勖还给他加封了尊号并以此昭示天下他当皇帝是合理合法的。
冯道正是在这个时候回到了洛阳。李嗣源随即加授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兼兵部侍郎。第二年,冯道再获升迁,这一次可就了不得了,他被拜为了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兼任了吏部尚书)。没几年,李嗣源又给冯道加了爵位,他被封为公爵。公侯伯子男,这已经是仅次于王爵的顶级爵位了。
这样相对平静的日子冯道过了五六年。这期间后唐国势平稳且在农业方面连年丰收,于是乎李嗣源就有点飘飘然了,他总觉得没啥可干的,觉得从此可以躺平享乐了。冯道在此期间却向李嗣源进言道:“我以前在小路上骑马总是小心翼翼,这样倒也没出什么意外,等到上了平坦的大路我就策马狂奔,可这样却反而出事了。”
冯道这番话没有明着打脸李嗣源,但响鼓不用重锤,李嗣源听后深以为然并以此警示自己。后来的某天,李嗣源又问冯道:“如今天下太平,粮食也连年丰收,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吧?”
李嗣源本以为冯道会趁机拍他的马屁,谁知道冯道却说了一句:“灾年的时候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而丰收之年老百姓又会为粮价便宜而发愁,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啊!”
这可谓是五代版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冯道随后还给李嗣源吟诗一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当然,这首诗不是冯道的作品,而是聂夷中的《伤田家诗》,可重点是:李嗣源随即命人将这首诗记录下来并时常独自诵读。
冯道这般所为可比魏征乎?我觉得是可以这样说的。策马于乱世已近半生,冯道骨子里还是当年的那个少年,此心可赞。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兼顾国事的同时,冯道还干了一件对儒家来说可谓是功德无量的事。他奏请李嗣源由他主持编排刻印儒家《九经》并得到了许可,所谓九经就是《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九部儒家经典。
唐文宗时期,为了防止这些东西失传,于是皇帝下令把这些经书的内容全部刻印在石碑上,这个工程并不简单,这可不是写字,而是雕刻,九经总计六十五万余字,由此可以想象这个工程量有多大。冯道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散落在各地的石碑,然后把这上面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刻印成书。自从唐朝后期以来,由于连年战乱,这些儒家经典也是被摧残得够呛,冯道得派人找到这些石碑,然后还不一定能找得全,这就需要他自己去查阅或搜寻,目的就一个:尽量让《九经》以完整的面目重现天日。
五代时期可不是后来的宋朝,什么活字印刷术这时候根本就没影。不管怎样,这事最后还是做成了,用了多久?这个时间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整整二十二年!由此可见这期间的艰苦和工作量有多么的巨大,要知道在这22年里可是天天城头变换大王旗,后唐灭亡,契丹入主中原、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在如此动荡的大环境里,冯道坚持初心硬是把这事给干成了。
第3章 乱世浮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